龚庭玉:文化走出去, 为了沟通,也为和平

国际关爱组织执行副主席龚庭玉还有一个身份,“中国艺术国际行”的创始人和联合主席。“中国艺术国际行”顾名思义,是一个通过举办国际艺术展会,推动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合作的项目。它并非来自政府意愿,而完全是一个由社会公益人士组织的可持续性大型国际艺术推广活动,旨在促进世界从文化的角度认知和分享中华文明与中国艺术的魅力。发起这个项目的公益人士除了龚庭玉,另一位是美国前副总统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孙子:斯蒂文·洛克菲勒二世。

640.jpeg

国际关爱组织执行副主席、“中国艺术国际行”创始人、联合主席

 龚庭玉

洛克菲勒二世没有从政,他热爱艺术,擅长用定位摄影的方式记述自然景观,更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他向老朋友龚庭玉提出想要开办“中国艺术国际行”,并由他来推动中国艺术的长期国际巡展时,龚庭玉认为这是一个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好机缘。

艺术交流永无国界


从首届“中国艺术国际行”成行至今已经过去了4年,历经两届。每次在挑选目的地的时候,龚庭玉和洛克菲勒二世等人都会重点考虑几个因素,包括当地文化背景、参展艺术家的风格和艺术评论家的意见。龚庭玉表示,回想每一次展会,都真真切切给每位观众留下了对于中国艺术的深刻印象。她说:“每次办展,很多作品都是应观众的要求征集展出的。这些观众往往是当地乃至世界上的知名人士,即便事务繁忙,他们仍会抽出时间到场观展,与画家和策展人认真交流。双方在展会结束后仍会保持沟通,分享两地新的艺术信息。”

640-1.jpeg

国外艺术家品评参加纽约展的国画作品

当被问及哪些特质的中国艺术更容易被国际社会理解和喜爱时,龚庭玉表示,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答案的问题,因为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对中国艺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策展前,他们会综合研究当地文化和参展艺术家风格的原因。而策展人则均由知名艺术评论家来担当,他们会依据考量结果,配合个人独特的艺术鉴赏力策展。龚庭玉再根据策展人的要求,在国内邀请合适的艺术家携作品参展。这样的评估和办展方式更能贴近观众的欣赏需求,对“中国艺术国际行”来说是恰当而成熟的。此外,也正是因为“中国艺术国际行”的公益性起点,其来自国际的联合主席和国际友人资源也予以了强大的支持力,他们的参与和协助让每一次展览文化交流活动都有了更高的起点,也更具针对性和感染力了。

艺术展会高度的国际性让龚庭玉对“文化走出去”这个话题有了自己的解读,她说:“这几年,我们把中国的水墨画带到美国、欧洲、东南亚,邀请当地艺术界的主流人士来观赏,受到高度评价,更收获了丰富的艺术交流成果。在这样的平台和氛围中,即便彼此所持观点不同,在美学面前,大家都是平和的。我们就是用这种方式与国际朋友交往,达成了很多合作,这不就是文化交流的魅力和效果吗?这种因艺术交流而得来的收获,只有真正带着自己的文化走出去,走到不同的人群中,才会获得。”在这样的心态中,龚庭玉指出,艺术没有国界。

并不是每个外国人都像洛克菲勒二世一样了解中国文化,更多的是因为没有真的到过中国,而对中国和中华文明的认知是粗浅或片面的。随着“中国艺术国际行”的不断推进,龚庭玉愈加认为,国际间的交流,尤其是艺术的交流,其实就是在相互用文化进行沟通。只有当文化在不同民族之间得到充分交互,民众之间的了解和友爱才更为切实。所以“中国艺术国际行”在海外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和展览时,一直坚持以所在地民众为主导,从活动策划到最终的呈现,都坚持尊重当地人的习惯和表达方式,由国外专业的团队主导完成。如此一来,展览活动的内核是中国文化,而表现形式则是国际化的,“中国艺术国际行”由这样的方法很好地平衡了“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取舍,事实证明,这也给了当地观众融入中国文化更宽广的途径。


循序渐进地“走出去”

龚庭玉一再强调“深度交流”的重要性,每一次的采访她都尽量谈更多通稿之外的内容。尤其是面对对中国艺术文化知之甚少的国外媒体,她坚信展会的背景介绍只能作为参考,媒体的自由采访才是展现真实交流的表现形式。龚庭玉看中媒体在“中国艺术国际行”上通过深度交流挖掘出的闪光点,她始终认为这些闪光点将让每个观众对参展的中国艺术作品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也让没能到场的国际友人对中华文明有更客观和正面的了解。

在“深度交流”的前提下,龚庭玉将国际艺术交流的原则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保持纯粹的民族性,这样有助于不同民族的艺术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二是接纳非传统的艺术,例如学习来到中国的西洋画,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汲取西方艺术的精粹,这样的思路应用到中国艺术向海外传习,亦是同理;三是不同艺术形态彼此间相互借鉴,走融会贯通之路,因为能够读出多种语言的艺术风格,往往更容易被传播和接纳。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整个国家都处在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聚焦中,无疑,瞩目于此的也必将是毁誉参半的。当面对赞赏,我们乐于通过艺术交流分享快乐,而当质疑袭来,我们大可以用艺术交流加强沟通,塑造正面的国际形象。如前所说,4年来,龚庭玉从不为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背景认知不足而担心,“文化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们需要做的是敞开胸怀,更坚定、更自信地‘走出去’,相信中国文化会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认同和喜爱。这也需要耐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国艺术国际行”短期内计划将旗下的艺术品在交易平台上线,进行试运营,长期计划则是继续在其他国家和地区举办、推广中国艺术的展览。龚庭玉很清楚,每一次选址和策展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从不会有真正的“驾轻就熟”一说,她告诉记者:“一旦办展,‘中国艺术国际行’都是奔着最终目的地而去的,那就是让我们的文化走到国际视野中,让国外观众感受到中国艺术并不是那么难懂。”

典型案例1:“人与自然”中国艺术合展

2014年10月1日至7日,“中国艺术国际行”在美国纽约杰曼敦举办“人与自然”中国艺术合展,吸引了美国社会名流及周边的艺术爱好人士前来观展。

洛克菲勒二世精心挑选占地80英亩的罗伯特·利文斯顿庄园作为此次画展的地址,它最初的主人罗伯特·利文斯顿是美国《独立宣言》五人起草小组中的一员。庄园中共有4套别墅、1座花园,此外便是大片草坪和原始森林以及蔓延几英里的道路,如此环境与“人与自然”的主题极为契合。庄园今天的主人哈特·佩里在过往5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成就卓越,所拍摄的纪录片分别在1969年、1977年和1991年获得奥斯卡纪录片奖,工作成果在多个国际电影节、音乐节的奖项中各有斩获。无形中,哈利·佩里在艺术领域的知名度和声誉对画展的举办和推广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布展工作则交给美方专业的布展团队来完成。

龚庭玉一行到达罗伯特·利文斯顿庄园的第二天恰逢美国的家庭日,不适合找人来干活,“中国艺术国际行”团队在忙碌的展会过程中获得了一天的闲暇。这一天,洛克菲勒二世和热爱中国文化的家人前来与中国代表团商讨画展细节,他还同龚庭玉讨论正在拍摄的实时纪录短片,并表示会将成片赠送给中国代表团团员。众人在门廊小坐时,中国代表团中的古琴演奏家抚了一曲悠扬的古乐,配以眼前余晖下的异国美景,龚庭玉回想这美妙的一天,发觉正是中西方文化的一次的无意碰撞。

第三天,“中国艺术国际行”首站纽约展在哈德逊河畔如期拉开了的序幕。在接下来的展览中,除了有中国远渡重洋而来的水墨画展出,还有来自浙江绣都的中国刺绣工艺大师以及琵琶演奏家、古琴演奏家等进行现场表演。来自中国的艺术用多种形式,在静谧的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小镇庄园绽放了古老东方特有的文化魅力,同时在中外艺术家的自由交流与和谐氛围中,东西方文化交流之旅由此启程。

640-2.jpeg

布展工作由当地专业团队完成


典型案例2.:“大墨开元,同息文明”大禅艺术赏展

2017年5月,“中国艺术国际行”于泰国国家美术馆举办以“大墨开元,同息文明”主题的大禅艺术赏展。这是中国当代诗书画僧人释大禅在世界行走的第7站,也是迄今为止参展作品数量最多、展期最长的一次。展期延续整个5月,邀请方为泰国泰中友好协会,协会主席是“中国艺术国际行”联席主席、泰国政界人士功·塔帕朗西。有“千佛之国”之称的泰国对中国的禅宗自有见解,加之同为亚洲国家,文明的共通性也成为“中国艺术国际行”此站选址的重要考量。

此次艺术展以释大禅的笔墨艺术为主。中国水墨看似简洁,实则具备深远的哲学意味,水墨画在白色的宣纸上独具层次和空间感,被称作“墨分五彩、幻化万彩”。而承载了大量中国文化信息的汉字,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远非符号工具那么简单。释大禅的水墨画和书法技法纯熟、艺术语言独特、内涵丰富,以强烈的时代语境观复历史,平和中自有万千华彩,其艺术感悟和笔墨情怀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中国的禅宗文化,更感受到慈悲、清净、光明和喜悦的世间美好。

摄影:戴其臻

| 本文刊于《文化月刊》杂志2018年8月号|

| 责任编辑:谯娇 |
| 微信编辑:尧雨 |


CCAIO